中醫調理高血壓

從經絡、氣血與五臟,穩住你的壓力與血壓

三重是個生活便利、交通四通八達的地區,但同時也是台北都會圈中,生活壓力大、作息紊亂、外食頻繁的典型代表地區。
臨床上我們發現,許多三重居民即使年紀不大,也早早出現血壓偏高、頭暈、耳鳴、心悸等問題。有些人甚至「每天吃藥,血壓還是上上下下」,身體也愈來愈疲倦。

這時,不妨從中醫的角度重新認識——
高血壓不只是血管的問題,更是全身氣血失調的警訊。

一、中醫怎麼看「高血壓」?

高血壓在中醫並無完全對應的病名,但可歸類於「眩暈」、「頭痛」、「心悸」、「煩躁」等證型。與五臟六腑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特別是「肝」、「腎」、「脾」三臟。高血壓的成因有很多,包含遺傳、 年齡、不良生活習慣,例如攝取高脂肪、高鹽分、加工類食物,抽菸、過量 飲酒、肥胖、缺乏運動等都是危險因子。
對於發生原因不明的高血壓,稱為原發性高血壓,發生原因清楚的稱為繼發性高血壓,其中原發性高血壓佔了 95%,通常是給予降血壓藥物治療; 繼發性高血壓少見,應針對原發疾病治療。以中醫角度來說,這些 95% 的原 發性高血壓其實絕大多數是可以找出原因並加以根治的,分析正確的病機,找到疾病發生的原因,可以給出合適的治療。

三重 中醫 推薦

二、高血壓的定義與分類

分期

正常

前期

第一期

第二期

收縮壓

<120mmHg

120 ~ 129 mmHg

130 ~ 139 mmHg

>140 mmHg

舒張壓

<80 mmHg

<80 mmHg

80 ~ 89 mmHg

>90 mmHg

處置方式

維持生活型態

飲食及運動衛教

調整生活型態、部分藥物治療

藥物治療為主、調整生活型態

三、高血壓的中醫治療三大常見證型:

三重 區 中醫 診所 推薦

1|肝陽上亢型

特徵:頭暈目眩、臉紅、易怒、口乾苦、失眠多夢
原因:情緒壓力大、肝氣鬱結導致陽氣上逆
常見於:都會區繁忙職場族、長期晚睡者

三重 中醫 調 身體

2|痰濁中阻型

特徵:頭重如裹、胸悶、口黏舌膩、體型偏胖
原因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阻礙氣機
常見於:外食頻繁、少運動、代謝不良者

三重 推薦 中醫

3|肝腎陰虛型

特徵:心煩、手足心熱、耳鳴、夜間血壓高
原因:年紀漸長或熬夜傷陰,肝腎精虧,無法制約陽氣
常見於:40歲以上族群、睡眠品質差者

四、醫理觀點:中醫調血壓的用藥核心是「調和」

三重 中醫 調 身體

降壓藥主要透過擴張血管、利尿或抑制心跳達到控制效果,結合中醫輔助治療更佳:

  • 疏通經絡 → 讓氣血順行,不致上逆
  • 補益肝腎 → 穩定自律神經,防止夜間升壓
  • 健脾化濕 → 減少痰濁積滯、改善代謝

五、治療方法:中藥+針灸雙軌並進,提升體內平衡力

1|中藥處方(依證型開立)

  • 肝陽上亢:天麻鉤藤飲加減,清肝潛陽、平肝息風
  • 痰濁阻絡:半夏白朮天麻湯、溫膽湯,化痰通竅、健脾祛濁
  • 肝腎陰虛:杞菊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,加酸棗仁、遠志等安神藥

2|針灸治療

根據經絡學理選穴,刺激腦部血流、調整血壓調控機制。
常用穴位包括:

  • 太衝、風池、合谷:疏肝降壓、止頭痛
  • 內關、神門:穩定心率、安神
  • 足三里、三陰交:調理脾胃、改善痰濕體質
  • 腎俞、太溪:補益腎氣、協助夜間血壓平穩

※ 針灸1週2次,搭配每月追蹤血壓記錄,經常能在1~2個月內明顯改善症狀。

【 案例分享 】

「55歲陳大哥,血壓不再飆破160,終於可以安心睡覺」

陳大哥住在三重忠孝橋下附近,是一位退休公車司機。每天起床血壓都飆到160~170 mmHg,服藥仍時高時低,半夜還常驚醒、胸悶心悸。
來中醫診所後,醫師診斷他為「肝陽上亢夾痰濁」體質,長年晚睡、又愛喝濃茶,導致肝氣不舒、脾失健運。為其診治的治療計畫為:

  • 用藥建議: 中藥調肝清熱+健脾化濕(使用天麻鉤藤飲結合溫膽湯)
  • 針灸建議: 每週針灸2次(取太衝、風池、合谷、足三里等)
  • 居家建議: 建議晚間11點前就寢、減少茶與酒的攝取

3週後睡眠改善,血壓控制在140~145之間;7週後穩定在130左右,晚上也不再醒來。
陳大哥說:「以前藥吃了還是很暈,現在反而覺得精神比較好了」。

結語:高血壓的關鍵,不只是藥,而是你的生活節奏與體質平

三重的生活步調快,飲食外食比例高,加上壓力大,讓「高血壓年輕化、體質複雜化」越來越常見。中醫強調「辨證調理」,不只降數字,而是 讓你整體體質穩下來 ,心神也安定下來。如果你也有以下困擾:服藥多年仍然血壓不穩、想減藥卻又怕血壓反彈、長期頭暈、肩頸緊、失眠

歡迎來三重天慕堂中醫診所,讓我們幫你從體質出發,找回穩定與自在的健康節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