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慢性病專欄】
中醫如何調理糖尿病?從脾腎入手,讓血糖穩起來、體質輕下來
糖尿病,是一種「吃藥不會好、但不吃藥會壞」的現代病。很多50歲以上的患者常說:「醫生,我不怕吃藥,我怕的是後面併發症。」的確,糖尿病若控制不佳,長期可能傷眼、傷腎、傷心血管,甚至影響記憶與免疫力。但你知道嗎?除了血糖數字以外,中醫更重視「身體的體質與代謝能力」。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倦怠、口渴、皮膚乾癢、夜尿多,背後都藏著氣血失調的訊號。
一、 中醫怎麼看糖尿病?
在中醫古籍中,糖尿病屬於「消渴」範疇,有「上消(肺熱)」、「中消(胃熱)」、「下消(腎虛)」等分類。現代臨床上,糖尿病與以下幾種證型密切相關:常見體質分類

1|陰虛內熱型(最常見)
症狀:口乾舌燥、尿多、煩熱、手足心熱、舌紅少苔
治法:滋陰清熱,常用知柏地黃丸、六味地黃丸加減

2|脾虛痰濕型
症狀:體型偏胖、胃口大、口黏舌膩、大便黏滯、疲倦嗜睡
治法:健脾化濕,常用參苓白朮散、平胃散加味

3|氣陰兩虛型
症狀:食量正常甚至偏小但體重下降、易疲倦、語聲低弱
治法:益氣養陰,常用生脈飲、人參養榮湯加減

4|肝鬱氣滯型
症狀:情緒波動大、容易煩躁、血糖忽高忽低
治法:疏肝理氣、調和情緒,常用逍遙散、柴胡疏肝散
二、中醫治療方法
中藥調理
根據體質辨證開立個人化處方,中藥溫和、調整全身代謝機能,有助於:
- 降低胰島素阻抗
- 改善疲倦、頭暈、排尿頻繁、視力模糊等周邊症狀
- 幫助控制血糖波動與餐後升高速度
- 協助減少西藥用量、降低副作用(如低血糖、腸胃不適)
針灸輔助
針灸在糖尿病治療中的角色,是「調節自律神經與內分泌平衡」,幫助血糖穩定、緩解併發症如神經痛與失眠。
常用穴位包括:
- 足三里、三陰交:健脾補氣、調理消化吸收
- 陰陵泉、豐隆:祛濕化痰、穩定血脂
- 腎俞、命門、太溪:補腎益精、改善夜尿與疲憊
- 合谷、太衝:疏肝解鬱、降壓穩糖)
每週針灸1~2次,配合中藥調理,患者常在1~2個月內明顯感受到「血糖穩了、精神變好了、夜尿減少了」。
【 案例分享 】
「58歲的林大姐:糖尿病10年,從血糖爆表到穩定正常,她的祕訣是『不靠加藥』」
林大姐,家住板橋,在確診糖尿病後已服藥10年,血糖控制不算穩定,尤其餐後常飆高到230 mg/dL以上。她常口渴、口苦、大便不成形,晚上會起床上廁所2~3次,也常感疲倦、注意力難集中。
來到診所門診後,我們發現她屬於脾虛夾濕熱型體質,腸胃吸收功能弱,又伴隨中焦濕熱,讓血糖控制更困難。
治療方式為:
- 中藥使用參苓白朮散加黃連、知母、車前子
- 每週針灸調整(足三里、豐隆、陰陵泉、太溪、三陰交)
- 飲食建議:三餐定時、先菜後飯、多攝取溫性蔬菜取
4週後,林大姐夜尿明顯減少、食慾改善;8週後血糖穩定於餐後170 mg/dL以內,西藥劑量得以微調。3個月後追蹤,糖化血色素從8.1%降至6.4%。
「中藥治療,能讓血糖控制得這麼穩,我精神變好,也不會那麼怕吃飯了!」
結語:糖尿病不是只有「藥控」,更要「體質控」
糖尿病治療的真正目標,不只是把血糖壓低,而是讓身體重新具備穩定血糖的能力。中醫以體質為核心,搭配內外兼調的方式,從根本改善你的代謝力與生活品質。如果你也遇到以下情況:
血糖常常忽高忽低,西藥吃了仍不穩
一吃就昏、一餓就暈,怕併發症卻不知怎麼調
吃藥多年但疲倦、口渴、夜尿沒改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