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慢性病專欄】
中醫如何調理心臟病?從氣血平衡找回心的節奏
在台灣,心臟病常年名列十大死因前茅,其中以冠狀動脈心臟病(心絞痛、心肌梗塞)與心律不整、心衰竭為大宗。許多患者在診斷出心臟病後,長期服用西藥控制症狀,卻仍出現疲倦、氣喘、心悸、胸悶等困擾,甚至影響睡眠與日常生活。特別是50歲以上族群,若本身有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等「三高」慢性病,心臟便更容易負擔過重。這時,中醫可以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——從整體體質出發,穩定心氣、養血安神,為心臟爭取喘息與修復的空間。
一、中醫如何理解「心臟病」?

在中醫理論中,「心主血脈、主神志」,心臟的問題不僅是循環系統的障礙,更可能與氣血不足、痰濁阻絡、陰虛火旺等失調有關。常見的病名包括:
- 心悸(心跳不穩、心跳快)
- 胸痹(胸口悶痛、氣短喘)
- 怔忡(突發性心慌、驚恐感)
- 不寐(睡不好、夜醒、夢多)
二、中醫辨證論治:找出你的「心病」體質
臨床常見的心臟病體質可分為以下幾型

1|氣虛血少型
症狀:心悸易驚、倦怠乏力、語聲低弱、面色淡白
常見族群:長期慢性病、手術後、年長體虛者
治療:補氣養血,常用方如歸脾湯、炙甘草湯加減

2|痰濁阻絡型
症狀:胸悶胸痛、體型偏胖、痰多口黏、頭重目眩
常見族群:三高患者、久坐久食、代謝症候群
治療:化痰通絡,常用方如瓜蔞薤白半夏湯、溫膽湯

3|陰虛火旺型
症狀:心煩易怒、睡眠差、手足心熱、口乾舌燥
常見族群:長期熬夜、情緒壓力大者
治療:滋陰清熱,常用方如天王補心丹、黃連阿膠湯

4|瘀血阻滯型
症狀:胸部刺痛、固定不移、夜間加重、舌有瘀斑
常見族群:冠心病、曾經有心肌梗塞史者
治療:活血化瘀,常用方如血府逐瘀湯、丹參飲
三、中醫治療方式:藥、針、養三方協同

中藥調理
依體質開立個人化中藥,粉劑或煎劑,溫和調整心氣與血脈循環。多數方劑兼具補虛與化瘀、安神與降火雙向平衡,非一味補心。
針灸輔助
針刺穴位可幫助調整心律、放鬆副交感神經、改善自律神經失調,常用穴位如:
- 神門、內關:穩定心跳、舒緩心悸與焦慮
- 膻中、心俞:促進心臟氣血循環
- 足三里、三陰交:補氣安神、提升整體體力
每週1~2次針灸,常見患者於療程後明顯感到心跳變穩、睡眠改善、胸悶感減輕
【 案例分享 】
「60歲的謝大姐:三高合併心悸胸悶,中醫助她穩定體能,告別喘與怕」
60歲的謝大姐,為三重在地的退休公務員,罹患高血壓與糖尿病十餘年,近兩年常感心悸胸悶,經西醫檢查為心肌缺血與輕度心律不整,持續服藥控制。但近半年她開始出現喘、夜間驚醒、手心冒汗、心中空虛難以言喻,每日活動也大幅減少,於是尋求診所協助治療睡眠問題。
診斷為氣陰兩虛、瘀血內阻,治療3個月後:
- 心悸頻率明顯減少,睡眠明顯改善
- 原本走樓梯會喘,現在可慢走市場買菜
- 經與原本心臟科醫師討論後,心律穩定、藥物已略減量
謝大姐說:「感覺是整個身體的『節奏』被調回來了,不再那麼怕心臟突然亂跳,也不會一動就想坐下來喘了。」
結語|心臟是「神之舍」——穩住節奏,才能安心生活
中醫調心,不只是在「補心臟」,而是在調整一個人整體的氣血運行、自律神經、情緒安定與生活節奏。當五臟協調、心神寧靜,心臟自然能長久穩定運作。
若你也有以下狀況,歡迎來諮詢中醫協助:
長期心悸、胸悶、焦慮、夜間易驚醒
心臟病長期服藥、但副作用明顯
三高合併心血管病史,想找自然方式調理